|
藤原效應(Fujiwhara effects)是指當兩股氣旋靠近時對它們兩者本身移動之相互影響,而出現這影響的原因是因為它們是兩個旋渦,而他們所出現的輻合氣流直接成為對方的引導氣流。
一般來說,當兩股熱帶氣旋之相互距離在1000至1200公里、或經度10度以內時,藤原效應便會發生(但實際上還要視乎兩股熱帶氣旋的大小及質量而定),但在個別情況下亦可不發生。
藤原效應發生時,常見的情況有以下三類:
1. 比較強勁的那股熱帶氣旋會影響那股比它弱的熱帶氣旋的移動方向,這時比較強的那股熱帶氣旋會另那股比它弱的熱帶氣旋繞著它的環流反時針旋轉(因為北半球的熱帶氣旋是反時針方向旋轉的。但在南 半球.,由於熱帶氣旋是順時針方向旋轉,因此情況相反),直至大對小的影響力減弱為止。
2. 如果條件適合的話,比較強勁的那股熱帶氣旋還會把小的熱帶氣旋吸收,情況就如1999年初的瑪姬把南海的低壓區吸收一樣(但要距離夠接近,及那股弱的熱帶氣旋不受其他天氣系統影響其移動才行);
3.如果兩者強度差不多,那麼,兩者便會互相圍繞一個共同中心旋轉,直至兩者受到其他天氣系統影響其移動,或其中一方減弱為止,才會脫離互相影響的局面。
此外,有時兩者會互相排斥,或是一個跟一個而行,甚至乎二合為一(但這情況比較罕見,通常發生於熱帶風暴或以下之熱帶氣旋),又甚至可以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
籐原效應另外一個較明顯的例子就是1986年的韋恩了。
以上資料是引自http://www.hkcoc.com/observatory ... cycdict/cycdict.php
另外有香港天文台的資料 因尊重其版權不做整理 貼上網址供參考
http://www.hko.gov.hk/education/ ... ele_fujiwhara_c.htm
另外,藤原效應多數出現於西北太平洋,主要原因是由於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颱風)多,且出現次數較頻密,同一時間可能有兩個熱帶氣旋活躍於西北太平洋,容易造就藤原效應的發生。在東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颶風)、北印度洋及南太平洋區(氣旋)偶爾會見到藤原效應。而南大西洋因幾乎沒有熱帶氣旋生成,所以至今沒有藤原效應在該處發生。
著名例子:颱風丹娜絲(0115)/颱風納莉(0116)
颱風桑美(0608)/強烈熱帶風暴寶發(0609)
颱風芭瑪(0917)/颱風米勒(0918)
強烈熱帶風暴萊羅克(1006)/熱帶風暴南修(1008)
颱風迷小語:因為目前西太有1106馬鞍.1107陶卡基,想說搭個順風車,來貼一些藤原的資料XD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一派認為只要是在1500KM以內就會對路徑有所影響~~
希望對各位有用:D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