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
梅雨指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台灣、日本中南部、韓國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間持續天陰有雨的自然氣候現象。
梅雨名稱由來已久,早在漢朝即有記載,古時候稱為「黃梅雨」。其中,有很多記述和梅雨發生的時間有關:例如晉代有「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唐有「梅實迎時雨」,宋有「梅子黃時雨」,又有「江南五月梅熟時,霖雨連旬,謂之黃梅雨」等等。由這些記載可以知道,梅雨是因為發生在梅子成熟時期而得名。 另外,又因梅雨時期陰雨連綿,空氣潮溼,物品容易發霉,所以明朝醫學家李時珍有「梅雨或作霉雨,言其霑衣及物皆生黑霉也。」的說法,因此梅雨又有一個別名:「霉雨」,而不論是「梅雨」或「霉雨」,這一個名稱已經在中國流傳了一千多年了。
由於梅雨發生的時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中國人稱這種氣候現象為「梅雨」,這段時間也被稱為「梅雨季節」。梅雨季節裏,空氣濕度大、氣溫高,衣物等容易發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稱為同音的「霉雨」。
梅雨季節過後,華中、華南、台灣等地的天氣開始由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主導,正式進入炎熱的夏季。
分佈
梅雨主要出現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區的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台灣、朝鮮半島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世界同緯度的其他的地區沒有梅雨。華南地區沒有明顯的梅雨現象。
成因
每年大約5月下旬至6月上旬,來自北方的冷空氣與從南方北上的暖空氣的匯合於華南地區,形成華南准靜止鋒。大約到了6月下旬,暖空氣勢力增強,准靜止鋒北移至江淮地區,成江淮准靜止鋒(又稱為梅雨鋒)。由於來自南方的暖空氣夾帶大量水氣,當遇上較冷的氣團時,便會產生大量對流活動。由於這段時間冷暖空氣勢力相若,以致鋒面停留在江淮地區。
長江梅雨地區分布圖:
滯留鋒形成的雨帶所易滯留的地區之移動情形
形成主因
全世界梅雨只發生在東亞地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東亞位於全球季風最顯著的區域內,冬季盛行的東北季風和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風,在春末到盛夏間的季節轉換時間裡,兩種季風帶來的冷、暖空氣相會合之後,即形成「鋒面」。鋒面又因兩種季風的強度相當,所以常出現互相對峙的現象,使得鋒面移動近似滯留,而形成「滯留鋒」,而這滯留鋒面,即會導致連續性降雨,使得華南、台灣、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分別都有一段多雨時期、這就是梅雨形成的原因。
台灣過去並無「梅雨」這個名稱,自光復以後,氣象學者從台灣各地降雨氣候資料上發現,五月到六月中,有一段雨量特別顯著的時期,經他們研究這個多雨原因,是和長江流域的梅雨相似,都是冬、夏兩個季風交替過渡時期出現的現象,降雨形態也相同,不但有連續降雨,也常有豪雨發生,雖然時間上較早,又與梅子成熟期不完全吻合,但其成因及降雨特性卻都相似,所以也採用「梅雨」這個名稱。
台中地區梅雨時節平均雨量:
出現時間規律
正常
梅雨開始的日子為「入梅」(或「立梅」),結束那天為「出梅」(或「斷梅」)。梅雨開始的時間,大致上緯度越高則時間越晚。台灣地區大約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但具體各地有所差異,浙江地區是農曆五月份入梅,具體是逢芒種後的壬日入梅,夏至後庚日出梅。
反常
空梅
每一年梅雨的範圍、持續時間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應該出現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如果沒有梅雨,現象稱為空梅。
重梅
黃梅雨季過後,通常天氣放晴進入炎炎盛夏。如果這個時候又轉成陰雨綿綿,並且持續較久,彷彿又回到梅季,就稱為「重梅」。民間俗諺有云「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重梅」。
台灣的梅雨季
這個問題,最近十多年來經國內多位專家學者仔細分析研究,證實中央山脈以西確實有十分顯著的梅雨現象,並經由雨量值分析得知台灣五大城市之平均梅雨期約自5月19日至6月19日。這一時期的主要氣候特徵有四:即(1)降水量呈現相對最大值。(2)降水機率與持續性呈現最大值。(3)連續性降水夾帶陣性降水。(4)最高溫度不隨季節升高,反有下降之趨勢。
除上述四項主要氣候特徵之外,值得重視者為梅雨期內的豪雨,此處所指豪雨乃日降水量超過100公厘者。一般人對於颱風豪雨所帶來的災害較熟悉,而對於梅雨之豪雨則較少印象。然以台北為例,1907年至1970年所發生的108次豪雨紀錄,即有26次發生在梅雨期內,約佔總豪雨次數的四分之一。1977年6月7日高、屏、台南地區之豪雨,24小時降水量,台南為326公厘,高雄為243公厘(均打破歷年紀錄),災民逾萬,田地流失與埋沒達162公頃,財物損失亦大。
台灣梅雨期正逢中、北部第一期稻作成熟之時,連續性降水影響收割,導致稻禾倒伏侵水,穀粒脫落發芽,並對其他農作物造成損害。連續性降水使地面水份幾達飽和,其夾帶之陣性降水則常導致積水現象,若遇豪雨則易導致洪水。因而幾乎每年梅雨都多少帶來災害,損失之輕重端視該年梅雨期長短、雨量多寡及豪雨次數而定。另一方面,假若該年春旱(例如,66年2─4月),則梅雨之來臨,旱象即消除。除有利農作經營外,民間及工業用水、用電之困難,亦往往獲得解決。
在氣象上為方便起見,梅雨期開始稱為入梅,結束稱為出梅,若該年梅雨不顯則叫做空梅。假若每年梅雨期長短與雨量多寡之變化呈規則性,則長期預報就十分容易,簡單的統計方法就可勝任。然而,事與願違,就以過去60多年來台北之梅雨為例,1970年梅雨期最長,達49天,而1901年則無梅雨現象。入梅最早為1927年5月2日,最晚為1948年6月17日。出梅最早為1914年5月25日,最晚為1903年6月30日。所以,每年梅雨期之來臨日期及長短變化頗大,唯入梅早者似乎反有出梅較晚之趨勢。若以梅雨期之總降水量而言,年變化亦甚可觀。定性而言,似乎有2至4年之週期。由此氣象資料顯示,梅雨期降水量之多寡與梅雨期長短之年變化頗不規則,如僅對長期降水量進行統計分析,則其結果在長期降水量預報之應用將受到極大的限制。
長期預報不論在農業操作與規劃以及水力發電與水庫運作,均有甚高之經濟價值。所以長期預報之研究與發展實有迫切需要。筆者以為此種研究具有學術性與應用性。因為如果能辨認導致梅雨期降水之天氣系統,進而了解產生這些天氣系統之物理過程及有利的大氣環流型式,則可透過大氣環流長期變化的了解獲得長期預報之能力與技術。目前,距離以動力模式做長期預報仍十分遙遠,但若能妥善運用天氣與動力之經驗以及適當的統計方法,長期預報技術之發展應該是可能的。
年、月、季之長期預報有其經濟價值,而數天的短期或展期預報之重要性自亦不在話下。數天之天氣變化主要受到範圍千公里之綜觀幅度天氣系統之控制,數小時至一天的天氣變化,則受到範圍百公里之中幅度天氣系統之控制。大氣運動包含有數公尺至數萬公里之不同幅度系統,各幅度系統所含之動能幾成連續性之波譜,彼此之間並能交互作用,互為消長。其生成、發展、移動與消失交織成千變萬化的天氣。在梅雨期內決定台灣數天內天氣變化之綜觀幅度系統有太平洋高壓、蒙古高壓、鄂霍次克海高壓、印度中南半島低壓、梅雨鋒面以及相伴之高空槽脊系統。若在梅雨鋒面之影響下,則控制數小時至一天之天氣變化系統,已知者有中幅度低壓及低層噴射氣流。
最近幾年來,經國內幾位專家學者之共同研究,使我們對於台灣梅雨期內之綜觀幅度天氣系統有若干初步的了解。從能量觀點而言,梅雨鋒面附近綜觀幅度動能係由可用位能轉換而來,此種動能則大部分轉換為中小幅度天氣系統之動能及經由摩擦消耗之動能。梅雨鋒面南移過程中,其強度能夠維持則有賴大幅度水平輻合作用。影響台灣地區降水量多寡與分布的因素,除地形作用外,中幅度低壓之數目與其發生位置亦為重要因素。梅雨鋒面在台灣北部時,其伴隨之暖空氣上升與冷空氣下降運動,將位能轉換為動能,並導致對流運動。當其抵達南部時,對流運動則帶動環境之暖空氣下沈與冷空氣上升,並使動能轉換為位能。
台灣地區夏秋之颱風及冬天之寒潮暴發(寒流)都是極具災害性且異常的天氣現象,國人對它們較有印象,有關研究也較多,對於梅雨之認識則較缺乏,有關研究亦甚少。本文對梅雨之介紹,一則希望一般大眾對其增加認識,再則希望大氣科學工作同仁能同心協力,正視梅雨有關問題,深加研究,改進預報,以減少損失,增加收益。
梅雨的降雨特性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這首宋朝趙師秀的《約客》詩中,第一句就描述出梅雨的降雨是家家雨,也就是鋒面帶所覆蓋的地區都是雨。另外江南諺語「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又說出了梅雨時陰雨連綿的特性;「梅子成熟傾盆雨」則是表示梅雨時雨勢相當大。從這些記述可以知道,梅雨的降雨特性是持續性並夾有較大雨勢的天氣。 不過也有些記述,如:「梅子黃時日日晴、黃梅時節燥松松」,卻是說梅雨時出現的晴朗天氣;「吃了端午粽,還有三天凍」的「冷水黃梅」,則表示梅雨來得特別早;另有「陣頭黃梅」及「小暑一聲雷,黃梅倒轉來」,表示梅雨來得特別遲,以及梅雨過後又再度出現持續降雨天氣,這又說明了梅雨降雨的變動性。
這種變動性,不論是梅雨開始時間的早遲、梅雨期的長短、雨量的多寡、下雨天數的多少等,每年都有很大的差異。不但長江梅雨如此,變動性更大的台灣梅雨,更是變化多端:梅雨期有時長達五十天以上,卻也有短到十天以下;雨量有超過一千公釐,也有少於一百公釐;下雨天數有時比不下雨的日子數還要少,南部曾有連續十三天晴朗天氣,但也會連續降雨不止,譬如北部在民國三十六年那年,就連續下了二十二天雨。 由於台灣的梅雨的變動性高,每年都有不同,很難訂出梅雨開始與結束定義,所以只能約略將五、六月訂為台灣的梅雨期。 梅雨所帶來的災害 梅雨期內連續太久的降雨或豪雨,是造成災害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豪雨,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有時非常劇烈,例如七十三年台北的「六三水災」、七十年的桃竹地區的「五二八水災」,都造成百億元以上的損失;另外還有高屏地區七十四年的六月六、七日連續兩天不停的豪雨,八十年嘉義到高雄間六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的三天豪雨等,都造成極嚴重的損失。這些都說明了梅雨的壞處,尤其近年來工商發達,經濟繁榮,都市人口集中與迅速發展等因素,使得豪雨災害有增大的趨勢,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
梅雨也有好處
梅雨的好處則是梅雨的豐沛雨量是台灣重要的水資源。台灣全年大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降雨量,是下在梅雨期的五、六月。尤其是中、南部,由於台灣的季風盛行的十月到四月,中南部降雨稀少,所以常發生春季的乾旱災害,這時就要靠梅雨的降雨來解決。但若是遇上梅雨不顯,乾旱就非常嚴重,所以梅雨的降雨在台灣水資源分配應用上是非常重要的。
資料出處:《科學月刊》、維基百科、任立渝、陳泰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