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輔助訪問
 找回密碼
 立即加入

20分鐘看完各地溫帶氣旋介紹

簽到天數: 56 天

[LV.5]常住居民I

2017-1-24 09:24 | 顯示全部樓層
20分鐘看完各地溫帶氣旋介紹

  (注意,除非內文有特別說明,以下時間將一律採用UTC+8。)

  我是谷阿薇(?),今天要說一個明明就是同一種東西,卻在各地有各種稱呼的故事。

  首先大家都知道,熱帶氣旋在不同地方都有各種稱呼: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叫做颱風(typhoon),菲律賓人稱之碧瑤風(bagyo),在中北和東北太平洋、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大西洋則叫做颶風(hurricane),在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叫做氣旋風暴(cyclonic storm),在南半球(除大西洋外)則一律直接叫做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天啊看起來好多稱呼喔。

  但大家可能不曉得溫帶氣旋在各地也有各種稱呼,在這邊薇子先不提示有多少個,反正看下去就對了,大概讀完要廿分鐘,也就是說這篇文超長der,如果你沒這閒時間讀的話,奉勸還是改天再看好了(喂)

  溫帶氣旋也有各種稱呼?是的。而且今天要介紹的是15種,還比熱帶氣旋還多。溫帶氣旋就像遊牧民族,都是生活在高緯度,相較於熱帶氣旋(中原漢族)則無自己的名稱(文字)記載,某些族群有屬於自己的名字,例如歐洲風暴(突厥),要夠幸運才會被載入史冊當中。現在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吧。

  說了這麼多,還是趕緊回歸正題,開始囉。



一、江淮氣旋(Jianghuai Cyclone)

  又稱江淮低壓(Jianghuai Low),是一種發生在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的鋒面氣旋,春季和初夏由於冷暖氣團活動頻繁,因此數量最多,而盛夏由於副熱帶高壓勢力伸展,盛行下沉氣流的情況之下數量最少。發展因素除了靠氣團溫度對比所具有的斜壓性之外,西南氣流輸送也是觀察重點。主要是受到高空槽前氣流的導引,路徑和鋒區走向一致,

  生成之後,在長江、淮河及黃河下游的大範圍地區可能出現強對流天氣現象,也就是強風、豪雨、雷暴等,其中暴雨區一般出現在氣旋中心附近偏於暖區的地區。


(2016年4月16日的江淮氣旋)



二、東海氣旋(East China Sea cyclone)

  又稱東海低壓(East China Sea low),是一種在東海內生成或發展的鋒面氣旋,所以也有的是江淮氣旋東移至東海後發展而成,同樣的是春季、初夏最多,盛夏最少,對華東地區、臺灣、琉球、九州、朝鮮半島南部一帶有較大影響,可能出現降水和強風。

  若氣旋在冬半年發源於臺灣以東海面上的時候,通常會沿著黑潮一路北上經過日本南部,由於黑潮上空的暖空氣和大陸冷氣團的溫度對比,以及水氣潛熱等因素,甚至可以達到炸彈低壓的程度,為日本人口稠密的區域狹帶強對流天氣現象。沒錯,就是臺灣坊主(Taiwan bozu),因為只要把其中一條等壓線平滑、加粗,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光頭老僧(坊主)那樣而得名。

  近年來最知名的例子,莫過於2013年1月中旬侵襲日本的炸彈低壓,最低氣壓936hPa。


(「臺灣坊主」示意圖)



(2013年1月15日炸彈低壓雲圖)



三、黃淮氣旋(Huanghuai cyclone)

  又稱黃河低壓(Yellow River low)、華北氣旋(North China cyclone)等,是一種在黃河中下游產生或發展的鋒面氣旋,全年均有,冬半年多發於河套地區,夏半年則多發於黃河下游流域,主要影響範圍在華北和東北的南部地區,可能出現豪雨,移至海上時則可能產生大風,是中國北方夏季重要的降水系統之一。其路徑大致上是沿著黃河東移,進入渤海灣或黃海北部,再往東北進入朝鮮半島、日本海一帶,或是偏北行進至松遼平原。

  典例為2016年颱風尼伯特在中國江淮流域一帶消散過後,其殘餘雲系與鋒面形成一股梅雨鋒面,再加上副熱帶高壓脊異常偏南、偏西,因此將來自印度洋的西南氣流,由孟加拉灣就北上進入華南至長江流域,西風帶與西南季風就此相遇,在河南形成了一股黃淮氣旋,該系統緩慢往北北東方向行進,並在當日下午2時於河北達到強度巔峰,測得中心最低氣壓992hPa,引起華北、東北、黃淮部分地區出現洪災,共1500萬人受災,導致184人死亡與130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約250億人民幣(折合約1150.4億新臺幣),災情慘重。



(2016年7月18日03時駛流場圖)


(2016年7月20日13時30分,黃淮氣旋雲圖)



四、中國東北氣旋(Northeast China cyclone)

  又稱東北低壓(Noreast China low)、滿洲低壓(Manchuria low)等,注意勿與接下來所提及之北美「東北風暴」混淆。其在中國東北產生較少,大多由蒙古及黃河流域移入,全年均有出線機會,好發於春、秋二季,尤以3-5月最為強盛,直徑可達1000-2000公里,中心氣壓一般落在990hPa左右。常引起大範圍強風、降水、沙塵暴等災害,若其東移將導引冷空氣南下,有引起寒潮爆發的可能性。


(2016年5月29日,中國東北氣旋雲圖)


五、蒙古氣旋(Mongolia cyclone)

  又稱蒙古低壓(Mongolia low),形成或發展於蒙古中部和東部高原一帶,好發於春、秋二季,冬季次之,夏季由於鋒區北移與暖空氣活躍,數量最少。由於阿爾泰山脈的地形作用,使得蒙古中部、東部處於背風坡,有利氣旋發展。其活動往往伴隨冷空氣侵襲,故挾帶強風、沙塵暴、霜凍等現象,而由於缺乏水氣,為乾性氣旋,降水一般不大乃至無雨。



(2016年3月4日,蒙古氣旋雲圖)



六、歐洲風暴(European windstorm)

  泛指發生在歐洲大陸的溫帶氣旋。本質是由北大西洋移向歐洲大陸的強烈低壓系統,好發於冬季,尤以一月份最甚。可達持續風8級者的,年平均值約有4.6個。

  深低壓在北大西洋發生較為普遍,有時候東北風暴可沿著北大西洋,一路進入英吉利群島北沿岸和挪威海。但是有時氣旋路徑偏南,氣旋就可以影響歐洲的大多數國家。其中影響最嚴重的區域有愛爾蘭、英國、法羅群島、荷蘭、冰島以及挪威。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溫帶氣旋擁有名稱,儘管各個國家之間的名字並不統一。像是2015年冬季起,英國和愛爾蘭氣象辦公室就開始為溫帶氣旋命名,當年重創英國的有戴斯蒙(Desmond)伊娃(Eva)法蘭克(Frank)等等;而柏林自由大學則又另外自行命名低壓、高壓系統。


法蘭克衛星雲圖



七、東北風暴(Nor'easter)

  注意勿與前者所提及之「中國東北氣旋」混淆。這是一種發生在北美洲沿海的大尺度風暴,具有明顯的鋒面結構,是典型的溫帶氣旋,儘管部分系統可以發展出暖心結構,像是1991年的萬聖節東北風暴(Halloween Nor'easter of 1991),在它吸收颶風葛瑞絲(Grace)之後不久,進入洋溫較高的海域,系統轉變成亞熱帶氣旋,然後又變成熱帶氣旋(颶風),但未被命名。

  說到這個颶風,知名作家暨記者塞巴斯蒂安·榮格爾(Sebastian Junger)在與美國國家氣象局(NWS)駐波士頓氣象學家羅伯特·凱斯(Robert Case)交流後,為這場颶風取了個叫做「完美風暴」的外號,並非由於它的颶風強度和結構很完美,而是因為當時多種天氣條件匯聚在一起,為此熱帶氣旋的形成創造「完美」的條件。

  這位榮格爾先生又是何方神聖?原來是《天搖地動》(The Perfect Storm)這本小說的作者,後來小說被改編成電影,也就是2000年由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領銜主演的同名電影,故事講述「安德烈·蓋爾號」(Andrea Gail)漁船上離開麻州,正前往位於加拿大的新斯科細亞海域,在遭遇上述這場「完美風暴」之後,船在返程途中沉沒,六名船員不幸罹難,其殘骸在之後數周內陸續被海浪衝上岸。



  之所以被稱為「東北風暴」,來自其明顯的東北大風,風暴對於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大西洋沿岸有很大的影響,引致豪雨、洪水、海岸侵蝕、暴風雪和12級以上強風。

  東北風暴的能量來源,即大陸乾冷空氣和灣流上空暖溼空氣的溫度對比。即使是隆冬,墨西哥灣流的水溫亦能維持攝氏20度左右,不過此時美洲大陸的氣溫,則早已跌破冰點。

  大多數風暴在內陸高壓的作用下會沿著東北方向前進,當風暴偏向內陸時,會為紐約,賓州,巴爾的摩挾帶降雨,而新英格蘭地區則將會產生降雪。偏向內陸的風暴能受大陸冷氣團和溫暖灣流的影響,因而快速增強,最終氣旋在加拿大的新斯科細亞附近達到巔峰,並能相當於C1—C2颶風的風力進入極地地區。在極地地區滯留少動,氣旋性環流可以在高緯度維持數週時間。

  至於它有沒有名字呢?美國天氣頻道(Weather Channel)自2012年10月起,正為每個冬季風暴命名,例如2016年冰封美國的「雪吉拉」強納斯(Jonas)。


2016年1月23日15時15分,強納斯雲圖



2016年1月22日北美天氣圖



2016年1月22日19時45分—24日19時45分 雷達動畫

  說到強納斯,各位知道他可是C5的冬季風暴嗎?什麼?原來不是只有熱帶氣旋可以被評為C5!沒錯,但不是以持續風力而定,這個分級其實是區域降雪指數(Regional Snowfall Index,簡稱RSI),強度分級如下:
分級RSI 值描述
一級1.00—2.99值得注意
二級3.00—5.99重要
三級6.00—9.99重大
四級10.00—17.99嚴重
五級18.00+極端

  RSI是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用於評估美國六個東北部地區冬季風暴的社會影響的系統,該指數是利用人口和區域差異來評估降雪的影響,所以平均下來降雪較少的區域一旦降起大雪,可能比其他區域災情更大,因此指數將為這些區域的風暴提升其RSI值。並且國家氣候數據中心(NCDC)亦追溯了五百多個歷史風暴,對其一一評級,其中,歷史上RSI值最大的有32.31,這起風暴造成353人罹難,是1950年11月的阿帕拉契大風暴(Great Appalachian Storm of November 1950)。

  這套RSI於2005年取代了原本的東北降雪影響量表(Northeast Snowfall Impact Scale,簡稱NESIS),功能類似於RSI,但數值上與對應分級則與其相異:
分級NESIS值描述
一級1.00—2.49值得注意
二級2.50—3.99重要
三級4.00—5.99重大
四級6.00—9.99嚴重
五級10.00+極端

  至於哪個風暴是NESIS最高的,就留在下文再來討論。



八、太平洋西北風暴(Pacific Northwest windstorm)

  有時俗稱大暴風(Big Blows),是在美國太平洋沿岸洋面上形成的溫帶氣旋,影響美國、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太平洋西北部的陸地區域。它們自東北太平洋往北美洲西岸進發,強低壓區域在北太平洋相對普遍,好發於在冬季,大多數風暴形成的月份是12月。例子有如2016年的10月15日風暴(Ides of October storm of 2016)這是由西北太平洋颱風轉性為太平洋西北風暴的例子,前身為颱風桑達(Typhoon Songda),但所幸並未造成傷亡。

  但1962年的哥倫布日風暴(Columbus Day Storm of 1962)就不一樣了,這是由颱風芙瑞達(Freda)轉性而來,不過最終造成46人罹難,因為其侵襲日是哥倫布日(10月12日)而得名,是20世紀美國最強烈的溫帶氣旋之一,不亞於1991年萬聖節東北風暴,以及接下來將會介紹的1993年「世紀風暴」(1993 Storm of the Century)。由於侵襲前在舊金山灣區挾帶豪雨,亦推遲了當年MLB世界大賽的一些賽事。(當年MLB世界大賽是紐約洋基vs舊金山巨人,最終洋基榮獲第20座冠軍)


1962年10月13日,西雅圖郵訊報頭條版面)



九、墨西哥灣低壓(Gulf low)

  又稱德州低壓(Texas Low),是在墨西哥灣形成或增強的溫帶氣旋,因為此系統自墨西哥灣的上方或附近向北移動,在其最為猛烈的情況下,大西洋海域的水氣亦被此系統帶進來,這些水氣一旦通過阿帕拉契山脈,這系統將會為美國本土挾帶暴風雪。不過由於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天氣系統是由西向東運動,所以很少會影響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地區。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1993年3月中旬的「世紀風暴」,RSI值24.67(C5),NESIS值13.20(C5),是NESIS設置以來最高紀錄,其獨特之處在於強度極猛、整體規模龐大和廣泛的影響,該系統穿過墨西哥灣後,通過美國東部,最終進入加拿大,橫掃美國26州,影響全美一半以上人口,範圍從北面的加拿大,直到南面的中美洲、美國東部和南部,以及古巴也首當其衝成為嚴重受災區。這是有紀錄以來覆蓋範圍最廣的一次,並且打破了無數氣象記錄,因而被媒體稱之「世紀風暴」,共計造成318人死亡,乃20世紀最致命的天氣事件之一。

  由「世紀風暴」產生出來的一條強烈颮線在佛州創下最大陣風95kt,該州蒙受龍捲風侵襲竟多達15場,災情非常慘重;田納西州勒孔特山(Mt. Le Conte)測得最大降雪量69in(175.26cm);佛蒙特州最大城——伯靈頓(Burlington)氣溫低達攝氏-24.4度;阿拉巴馬州最大城——伯明罕(Birmingham)積雪深度有1m;就連南部的亞特蘭大積雪也有10cm。

(1993年「世紀風暴」降雪分布圖)



十、科羅拉多低壓(Colorado low)

  在科羅拉多州東南部或新墨西哥州東北部形成的低壓,好發於冬季。形成後,系統會行經北美大平原,產生強降水,並且由東向東北移動,影響範圍北至加拿大溫尼伯,東至為大西洋沿岸地區。若結構高層滿足某些條件,使得噴流可以往南部推進,可能會為德州帶來降水,因而通常被稱為「藍色北風」(blue norther)。在更典型的路徑上,科羅拉多低壓可能類似於接下來會介紹的「亞伯達飛剪」。

  在冬季,該系統會為美國中西部挾帶大量降雪,而夏季系統可以引發巨大的、持久的雷暴。春季和初夏的科羅拉多低壓甚至能在北美大平原和美國中西部地區引發超大胞對流雲系,甚至是顯著的龍捲風爆發(tornado outbreaks)。


(科羅拉多低壓典型路徑圖)



十一、長柄鈎(Panhandle hook)

  是一個相對罕見的冬季風暴系統,一些年份可能不會出現這種系統,該系統活躍於美國南部到美國西南部,好發季節在晚秋、冬季、早春等,形成來源是自太平洋暖溼氣團和北美大陸乾冷氣團的混合,且亦處於山脈背風面這種有利溫帶氣旋發生或增強的地區,其在行經五大湖區的路徑上通過美國東北部,因為西南噴流帶來的影響最為普遍,通常會在美國中西部和加拿大東部帶來惡劣天氣,包括龍捲風、暴風雪等。

  最為人知曉的一次是在1940年11月中旬的「休戰日暴雪」(Armistice Day Blizzard),最低氣壓971hPa,經濟損失220萬美元,共154人因此喪生。(美國休戰日是在11月11日,1954年起更名為退伍軍人節(Veterans Day),紀念一戰於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時正式停戰,而這天正是聯邦假期)


(「長柄鈎」範例)


(1940年11月11日「休戰日暴雪」天氣圖)


十二、亞伯達飛剪(Alberta clipper)

  又稱加拿大飛剪(Canadian clipper),是一個快速移動的低壓區域,通常影響加拿大中部省份和美國中西部和五大湖區的部分地區,挾帶氣溫驟降和強陣風,往往可以讓氣溫在10小時內下降16度甚至更多,其性質類似前文所述之「長柄鈎」,但氣旋主體較為乾燥。該系統名稱來自加拿大亞伯達省(Alberta),因為系統多發源於此,而且其移速快得像是飛剪式帆船(19世紀最快的舟種之一)而得名。

  而在五大湖區冬季氣溫高於周圍陸地,也有利於氣旋的發生、增強。這類氣旋往往有很低的氣壓和強降雪,也因此獲得了俗名——「十一月的女巫」(Witch of November) 。




(「亞伯達飛剪」典型路徑圖)



十三、科納風暴(Kona storm)

  又稱科納低壓(Kona Lows),是夏威夷群島中的一種季節性氣旋,好發於10月到次年4月之間,通常發生在冬半年盛行西北風時。這類氣旋具有比較明顯的副熱帶特徵,鋒面性質不是很明顯。事實上在1970年代之前,科納風暴一度被認為是副熱帶氣旋,但由於氣旋是冷心結構,不適合副熱帶氣旋「淺薄暖心」的條件,這類氣旋最終仍被歸類為溫帶氣旋,但有少數氣旋能進一步暖化,轉性為副熱帶氣旋,甚至是熱帶氣旋,如2010的颶風奧梅卡(Omeka)。每年通常有2—3個科納風暴影響夏威夷,每個大致可以對夏威夷帶來接近1週的影響。常常導致大雨、冰雹、山洪暴發以至於長浪和水龍捲等。

  科納(Kona)是夏威夷語言的一個詞語,意思是指夏威夷群島的背風面,即位於島嶼西部的科納區一帶。



(1995年11月4日,科納風暴雲圖)



十四、澳洲東海岸低壓(Australian east coast low)

  此系統發生在南緯25—40度之間,在距離澳洲的海岸線5經度以內的近海海面上,以冬季為主,每年約有十個帶來顯著影響的東海岸低壓。其主要影響澳洲東南部沿海,部分氣旋亦具有颶風的風力,加上東海岸有著澳洲最密集的人口,包括雪梨、墨爾本、坎培拉等大城市,可能造成嚴重風暴潮或者洪水、強風破壞等。例如2007年7月的一次低壓活動造成1艘輪船擱淺、嚴重的洪水,以及14億澳元的損失、10人罹難。

  據自1967年以來的統計,澳洲所有主要災害中的7%可歸咎於此系統,由於此系統經常在一夜之間快速增強,使其成為影響新南威爾士海岸的危險天氣系統之一。

  因為東澳暖流的加溫作用,溫帶氣旋往往可以發展,但爆發性旋生年平均只有1至2次。其中發展很旺盛的系統具有一些副熱帶性質,可歸入暖隔離氣旋範疇,因為暖隔離氣旋具有暖心結構。澳大利亞東海岸氣旋大小不一,氣旋大小從中尺度(約10—100km)到天氣尺度(約100—1000km)不等。


(2013年6月25日,澳洲東海岸低壓雲圖)



十五、熱那亞低壓(Genoa low)

  又稱利古里亞擾動(Ligurian Depression)或V5路徑氣旋(V(5)-track cyclone),儘管地中海一直以出產混合型氣旋聞名,但是在地中海和黑海發生的氣旋,大多數依舊可以歸入溫帶氣旋範疇。其中熱那亞灣、利古里亞海、波河河谷、亞得里亞海是氣旋發生和重新增強的高發區域。


(熱那亞低壓活躍區域)

  在地形上,利古里亞海北側是阿爾卑斯山和法國中央高原的缺口處,且有羅納河河谷,在冬半年大西洋的溼冷空氣延相對低窪處長驅直入,最終由於科西嘉島的阻擋在利古里亞海附近堆積起來。

  而地中海由於夏季高溫少雨能維持一定的水溫,同時從北非有溫暖的西南風吹來,在海面上面變得暖溼,也由科西嘉島引導進入利古里亞海。冷暖空氣對比,有充足的斜壓能供氣旋使用。另外,此處亦為極鋒急流和副熱帶急流的交會區域,而西側亞平寧山脈的有利地形上形成了氣旋式渦旋。上述因素都是熱那亞附近氣旋多發的原因,這亦使得熱那亞在秋季降水異常豐富。


義大利北部地形圖

  知名例子有2014年的依凡特(Yvette),其造成東南歐、中歐地區嚴重洪水與土石流災害,薩瓦河和摩拉瓦河流域的幾條河流氾濫,淹沒周圍的谷地,
影響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等十個國家,在巴爾幹半島一帶災情尤為嚴重,共造成至少86人不幸罹難。


(2014年5月15日,依凡特衛星雲圖)



  你以為故事就結束了嗎?錯。

  最後我要在這邊說,阿留申低壓和冰島低壓並不是溫帶氣旋阿留申低壓和冰島低壓並不是溫帶氣旋阿留申低壓和冰島低壓並不是溫帶氣旋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次,因為二者均為半永久性低壓,也就是在月平均氣壓圖上低壓出現半年以上的區域,在單一天氣圖上是不存在的,和副熱帶高壓的存在形式並不同。

  然後故事就結束了。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明白原來溫帶氣旋有這麼多種,如果你覺得冬季或春季覺得颱風追擊完有點無聊,可以來追擊看看溫帶氣旋,這篇看完保證一生受用啊,還不快上。

  科科。

評分

參與人數 5水氣能量 +398 風力強度 +2 收起 理由
mtsyoyo + 18 推一個!
vpower21 + 30 贊一個!
best2684 + 50 讚一個!
ben811018 + 200 + 2
king111807 + 100 贊一個!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快速回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加入

本版積分規則

TenbeensWu

    主題

    帖子

    3萬

    積分

    7級[疾風Near gale]

    Rank: 7Rank: 7Rank: 7

7級[疾風Near gale]

發訊息

本平台僅供學術討論之用,預報應以氣象局為準

威普網站虛擬主機贊助公司

臺灣第一個天氣類型社群平台 即時天氣資訊、精準颱風動態

線上客服
FB傳送訊息
廣告行銷
精準行銷 物超所值
官方粉專
發佈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