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輔助訪問
 找回密碼
 立即加入

《雙颱合輯》EP.1-看不見的水資源-地下水

簽到天數: 1989 天

[LV.Master]伴壇終老

2017-4-21 21:11 | 顯示全部樓層
看不見的水資源-地下水
作者:張雅琪|《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製圖:陳柏宏|《台灣颱風論壇》
地下水_EP1.png


地下水(Groundwater),廣義的來說就是地面下的水,而更嚴謹的說法,則是在飽和帶(岩層的空系全被地下水填滿的部分稱為飽和帶)中的水稱為地下水。

絕大部分的地下水來自於降水,當雨或雪水降到地面後,一部份成為地表逕流(雨水或是冰雪融化後的水流經地表產生的水流。),流入大海,一部份蒸發掉,剩下的部分則沿著土壤或岩層空隙入滲到地表下,而成為了地下水。
 
地下水可存在於淺層的非飽和土壤通氣層以及深層的飽和多孔隙水層中。非飽和表示土層中的孔隙沒有被地下水充滿,反之,飽和土層的孔隙中則充滿了地下水。

飽和地層依照組成的地質成分不同,因此其地下水滲透能力也有所不同,通常由中、粗砂、礫石組成的含水層透水能力較佳,地下水流動可平均每日大於1公尺;粉砂、細砂組成的滯水層(或微透水層)透水能力其次,地下水流動速度約為每日1~0.001公尺;而黏土層則為幾乎無輸水能力的阻水層(或難透水層),地下水流動每日小於0.001公尺。

而按照含水層所處的地下水壓力大小,可分為受壓含水層與非受壓含水層兩種受壓含水層承受上層地層的重量,因此其地下水壓超過地下水本身的靜水壓力,而非受壓含水層不需承受其他地層的重量,其上層即是土壤的通氣層,地下水壓等於大氣壓力,即為本身的靜水壓,非受壓含水層下可能有好幾個受壓含水層,中間由滯水層或阻水層為間隔。
 
當承受極大的累積地層重量時,深層受壓含水層的地下水壓力就會驅動地下水湧出井口,此時不需外力介入(如幫溥抽水),井水就會流出地面,形成所謂自噴井或自流井。
 
台灣地下水資源以濁水溪沖積扇與屏東平原的蘊含量最為豐富,然而,台灣主要地下水區已有水位日漸下降的趨勢,在西南沿海地區更因養殖漁業的發達,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的危害,此外,地下水污染事件更是層出不窮,因此,如何管理地下水資源,將是未來台灣水資源經營的重要課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快速回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加入

本版積分規則

本平台僅供學術討論之用,預報應以氣象局為準

威普網站虛擬主機贊助公司

臺灣第一個天氣類型社群平台 即時天氣資訊、精準颱風動態

線上客服
FB傳送訊息
廣告行銷
精準行銷 物超所值
官方粉專
發佈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