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助長人禍? 研究指IS衝突與氣候變遷有關 環境資訊中心2014年9月12日綜合外電報導,林姝函編譯;彭瑞祥審校
當大家認為伊斯蘭共和國(IS)組織極端的意識形態可能是政治及文化衝突的產物,鮮少人會注意他們崛起的時間點,其實正好碰上伊拉克炙熱的3至5月,且今年高溫破了1880年以來的紀錄。
氣候變遷的衝擊在美國被視為「威脅乘數」(threat multipliers),直接受害對象已經不只國人普遍認知的自然生態,還包括政治衝突與動亂,而伊拉克極有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乾旱洪水連番肆虐 伊拉克社會氣氛緊張
自1997年以來的統計,敘利亞和伊拉克同為年降水量減少最多的國家,流經兩國的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可能不到2040年就會乾竭。其中,伊拉克又名列聯合國調查全球氣候變遷下最敏感脆弱的國家之一。
在極端氣候頻襲下,乾旱與洪水交替肆虐,讓伊拉克過去享譽的「中東糧倉」已不復見。上一次的大乾旱才在不遠的2010年,往後高溫逐年攀升,降雨量漸漸減少,許多農田早已乾裂無法耕種。
《聯合國發展計畫》(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描述,「農民紛紛棄地遷往都市…這讓城裡原本就需求多過供給的社會服務與工作機會競爭更激烈,導致犯罪率提升,社會氣氛緊張。」
增長的人口、有限的農耕地、連年的內部衝突,以及導因於前總統海珊任內最後幾年失敗的管理政策,使糧食產量停滯甚至縮減;伊拉克越來越仰賴糧食進口,但對外卻遭受國際制裁與食物換油的計畫,民生問題雪上加霜。
IS與美軍搶攻水壩 掌握資源就能主導局勢
水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資源,在乾旱時期更是無比重要。看準這一點,IS與伊拉克─美國聯軍的對戰中,雙方都全力搶攻水壩,而摩蘇爾大壩(Mosul Dam,سد الموصل)即是兩方交戰最激烈的一級戰區。
摩蘇爾大壩是伊拉克境內最大的水壩,位於底格里斯河上游、伊拉克北部,供應摩蘇爾城1千7百萬居民的水電。8月初曾一度被IS攻占,當時IS便以此為武器,要脅斷絕供應什葉派主要居住地的供應,也與政府談判要求以水電換土地,或用此酬謝前來投靠效力的人。
更有甚者,IS發行的英語宣傳雜誌中曾以「大洪水」為標題,副標:「二選一,不是伊斯蘭共和國,就是大洪水」(It's Either The Islamic State Or The Flood)。當時就有人推測,IS威脅大開水閘洩洪,讓洪水淹沒底格里斯河兩岸,一路直沖首都巴格達。此事若真的發生,恐怕不僅是伊拉克的噩夢,更將釀成史無前例的人道慘劇。
是巧合?《科學》:政治不穩定與異常高溫有關
究竟將氣候變遷與衝突相連結是不是過度揣測?權威期刊《科學》在去年發表的文章中指出,氣候變遷下的高溫與政治不穩定之間有極大的關連;華盛頓政策諮詢機構氣候與安全中心也給予幾乎肯定的回應。
美海軍上將Adm. David Titley表示,乾旱與衝突相交的影響在伊拉克和整個中東漫延,雖然這不是人類意圖造成的,卻將朝向難以掌控的方向發展。美國氣象學家Eric Holthaus認為,「這或許是巧合,但這種巧合卻可能越來越頻繁,值得我們好好檢視。」
回到IS的形成原因,研究人員Frank Femia表示,氣候變遷是衝突升溫的一關鍵因素,「現在還不能貿然推斷氣候變遷促成IS,但不可否認地,當地嚴峻的天然資源壓力確實讓局勢惡化。」
8月25日,IPCC提出長達127頁的氣候變遷綜合報告最終草案給各國政府;27日,首屆全球衛生與氣候會議在日內瓦召開。
伊拉克政府將2014年定為全國環境年(Year of Environment),試圖在戰後修復嚴重耗損的土地。的確,衝突結束後,解除武裝、重建政治、修復民族間的關係等都是亟需處理的議題,但在中東,如果衝突管理機制未將天然資源含納在其中,未來注定仍無法平靜。
2014年9月12日綜合外電報導,林姝函編譯;彭瑞祥審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