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輔助訪問
 找回密碼
 立即加入

1410麥德姆 快速北上 轉化溫氣

簽到天數: 588 天

[LV.9]以壇為家II

Meow|2014-7-19 23:46 | 顯示全部樓層
krichard2011 發表於 2014-7-19 22:47
以下純娛樂@@
由於麥德姆對流爆太猛了
於是剛剛用Photoshop做了小小的眼睛移植手術

用現成的風眼素材製作,BD 圖簡單很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加入

x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簽到天數: 1763 天

[LV.Master]伴壇終老

blackcat|2014-7-20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GFS 12Z這報北調至宜蘭登陸
好幾報都在宜花登陸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加入

x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簽到天數: 241 天

[LV.8]以壇為家I

krichard2011|2014-7-20 00:17 | 顯示全部樓層
這段時間對流雖然爆得非常猛
但總覺得底層仍然不是很穩固的樣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加入

x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簽到天數: 1989 天

[LV.Master]伴壇終老

ben811018|2014-7-20 00:31 | 顯示全部樓層


日本附近的西風槽南壓副高因此斷開
勢力也減弱不少
GFS晚間最新一報甚至認為,麥德姆將出現正北路徑
沿著高壓邊緣移動,到了跟台灣同緯度後碰到高壓脊線而轉西進入台灣
差不多要進入觀察重點期了,未來幾天高壓勢力變化很重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加入

x

評分

參與人數 1水氣能量 +9 收起 理由
aksh6291 + 9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簽到天數: 1 天

[LV.1]初來乍到

dragon0350|2014-7-20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麥德姆從今天下午到晚間  強度鞏固之後  少掉風眼外露拼命向西調整中心的干擾後  短暫停留後開始緩慢北漂  回到各大機構預測先北後西的初步路徑  今天在麥得姆東方2000公里外  又生成一個96W  機構也看好其發展  但上面大大提到有機構預測96W將影響未來麥德姆的動向  我持比較不一樣的看法  
現在位於麥德姆北北東方的東風波今天看似消消長長  相信若是沒有麥德姆的干擾  這個東風波動到是有可能發展的比現在還好  今天晚間以後  隨著麥德姆範圍繼續外擴並開始緩慢北移之後  這個東風波應該會在明天開始逐漸被麥德姆吸收  小麥吸收東風波的影響  走向有可能趨向北北西到略偏北  吸收了東風波之後  小麥會長成大麥  北邊會順勢接上東環副高  開始加速走
此時  大麥範圍大增  向北拱的動力會更為顯著  加上今天生成的96W經過兩天的發展  應該有增強成今年第11號颱風的機會   至少會是個發展不錯的熱帶低壓  96W與麥德姆始終保持有2000公里左右的距離  中間不但不會有互相干擾的情況  東環副高在麥德姆繼續北上之後  反而有機會伸入大麥與96W之間  提供大麥更為顯著的偏北向量  直到大麥頂到副高西伸的部分才會遭受壓制而轉回正西北路徑  也就是說副高受兩大低壓擠壓的影響  可能會變成7字型
我猜這是為什麼各大機構在夜間又開始紛紛北調大麥路徑的原因之一
觀察晚間這幾小時  麥德姆北邊環流正努力向北拱  與東風波雲帶幾乎快聯為一氣  向北侵襲台灣的機會個人認為已大為增加  而且它不會是個小颱風   

評分

參與人數 13水氣能量 +480 收起 理由
king111807 + 30 贊一個!
t02436 + 27 贊一個!補到450XD
aksh6291 + 21 贊一個!
正宜27 + 30 贊一個!
ravejerry + 30 不能同意你更多!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簽到天數: 7 天

[LV.3]偶爾看看II

uodam64402|2014-7-20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uodam64402 於 2014-7-20 10:18 編輯

因為時間很晚了,早上再來補圖說明。(約20日凌晨1:30,現已補圖完成)



基本上目前的情勢來看,和本人在前面所提及的狀況大致相同,已經撒編的94W殘骸已經隨著副熱帶高壓東風,以及10W的風場移到10W的正北方。不過因為在中國華北一帶,因為氣溫偏高的因素形成西風脊,副熱帶高壓插入中國華北的西風脊,形成西環高壓,使得日本一帶形成西風槽往94W的方向南探,造成即使在風場上已經快要和10W的風場所同化吸收,可是因為西風槽的幅散加強,使得對流還是一直持續產生,風場圖上還是在其北方持續有20~30KT的大塊東風場。



94W擾動要死不死的模樣,使得10W的北邊風場一直被干擾,只有15~20KT的強度,在對流上也因為94W殘骸一直產生對流,以及青藏高層高壓持續帶進東北風的因素(自94W對流處南方向南吹),使得10W是在干擾下緩步地增強中,眼牆是慢慢地捲完一圈,北邊對流算是近禿的。

而94W擾動殘骸和西風槽,構成了一個低壓帶,使得高壓分布被切割成了中國的大陸高壓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西風槽的打擊下,這個高壓就會往南探,插入10W和東邊的96W之間,使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成偏南北向的形狀,依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駛流,現在就是10W開始以較大的北向量移動的時間。



待下一個西風槽打擊中國的大陸高壓,以及日本海的西風槽北收,這時兩個高壓就會再度接合,使得10W的受到副熱帶高壓的較強東風以偏西的方向移動,只是現在的各國預報的大問題是,第一階段的北行結束時,是在臺灣的正東方還是在巴士海峽東側的位置,使得第二階段的西行,是移入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北部或臺灣海峽南部,還是如同現在GFS和EC目前比較偏好的直穿臺灣?

颱風的結構來說,只要94W的殘骸一天不完全消失,10W的極向流出就完全打不開,這也會易造成風場和雨量是北弱南強的狀況,這會對於一旦確定颱風的侵襲路徑種類,各地方單位要如何作出對應的防颱防風防浸做為,就是重要的影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加入

x

評分

參與人數 8水氣能量 +180 收起 理由
king111807 + 30 贊一個!
t02436 + 37 贊一個!
aksh6291 + 21 贊一個!
millerkit31 + 12 精準!
洨平 + 20 贊一個!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簽到天數: 1 天

[LV.1]初來乍到

abc84484422|2014-7-20 03:1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加入

x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newlifesean|2014-7-20 04:2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newlifesean 於 2014-7-20 04:30 編輯

關於麥德姆的個人看法跟大家分享一下,歡迎討論

(以下僅為個人心得練習分享不做任何預報參考用,詳細天氣預測資訊請以氣象局發布為準)

路徑:

這個季節對於颱風而言最明顯的導引駛流作用來自於副高,而副高的強度型態又會受到南亞高壓+西風槽+TUTT +噴流等綜觀乃至大尺度系統的影響

這些因子分布在不同的氣壓層,會以自身或與其他因子交互作用的方式影響副高強度,各因子分布如下所示:

200mb:


副熱帶噴流乃是經向氣流向高緯流動時因為角動量守恆導致氣流產生東西向加速度造成,所以常常出現在發展中的西風脊後方至脊上方,如上圖北亞脊後發展者,這個噴流在脊後過去兩天以來的發展如下圖動畫所示:



上圖中的副熱帶噴流在過去幾天有逐漸發展東移的趨勢,不論是北亞或中亞者皆然,在脊後方發展的噴流會加速脊上的風速,所以等高線的振幅梯度皆會增加,這意味著脊發展,但是脊是反氣旋式流場,在動力機制上反氣旋不能維持太大的負渦度,而渦度大小跟氣流線曲率以及流速有關,就副熱帶噴流而言,對脊負渦度的加大主要乃是後者,是以在脊上的噴流再加強脊高度一陣子之後,就會傾向離開脊,流入下游的槽中,造成槽加深槽在這種高層旋生過程中的強度並沒有如脊一般的先天性限制,同時在高層溫度梯度小的大氣狀態下此作用將較溫度平流更能使槽顯著加強從上圖的動畫中我們可以看到有部分的強風速區域已經離開北亞脊而流入下游日本海上空的槽中,此階段槽脊皆有東移發展的趨勢並伴隨副熱帶噴流在槽脊上的移動,換言之,北亞脊的強度發展將會趨緩或被抑制,而下游槽將會加深,有機會向低緯伸展,形成TUTT這是200mb上第一個看點:日本海上高層槽旋生過程

上圖中的噴流在中亞也有,而且隨著時間開始流入中亞槽中,可以看到中亞槽有逐漸向低緯侵入青藏高原西北部高層大氣的趨勢,這個過程是200mb上第二個看點:南亞高壓受槽線作用出現位移或減弱的趨勢

下圖是KMA 500 mb高空圖,上述兩個看點要和下方中層大氣連結再一起,才能瞭解上述過程對南亞高壓以及副高的影響:



200mb的第一個看點,在日本海上的高層槽線東移加深過程,也將為其下方的500槽線加深,這將使得副高現在的東西兩塊狀分離的更加明顯,此過程大約今天下半天開始,西環副高預計將於明後兩天被徹底的孤立出來,這塊副高的型態維持將會是接下來3天麥德姆的路徑的主導角色



這張300-850的駛流場可以反映在中層準地轉大氣狀態下的副高流場分布,可以看到加深的槽線與東西兩環副高,在這兩者之間的是一個鞍型場,是駛流轉折以及偏弱的區域,麥德姆過去形成以來的飄忽-滯留的移動模式,多少和鞍型場內東西兩側不同的駛流方向分布有關,嚴格來說麥德姆不算完全進入鞍場,但仍受到其些許作用,也就是東與西環副高產生的偏北與偏南分量兩股流場共同作用抵銷下的結果,使得麥德姆移速偏慢移向也較為飄忽,預計在接下來進入西環接手的範圍時,仍會因為位於西環東側高層偏北駛流與低層偏東駛流作用而以西北-西北西的路徑移動,且移速短期內較偏慢


那麼,槽線會加深到何種程度?這就要從該區的熱力狀況開始看,動力條件上高層的槽加深過程固然是目前500mb槽亦向南加深的有利因素,然而就中低層的溫度場而言,在500mb槽的北方有冷渦發展,流場呈現分流型,這反映了在中層大氣的冷平流其實並沒有集中輸入日本海上空的槽,加上日本南方底層大氣為東退的副高中心,向北輸送暖平流,因此就熱力條件而言其實該區的大氣狀況並不會容許這條槽向南過度加深,估計槽底最多可能伸至25-28N左右,其後保持大致型態東移,維持住當前東西兩環的局面,並同時提供些許麥德姆的向北分量,然而隨著麥德姆緩慢西移逐漸進入西環控制區,略偏北趨勢預計將可能回到以西北移向為主的路徑上,未來24小時的移向變化大致如此


重點來了,西環副高的型態強度維持在未來三天可能的變化將是影響麥德姆路徑的焦點,在西太平洋,靠近東亞陸地側的副高勢力主要受西風槽以及南亞高壓的影響,後者是副高勢力有效加強的成因,透過負渦度平流以及下沉絕熱增溫加強副高使之勢力得以維持
所以在高層的南亞高壓勢力以及型態的變化將會對副高強度產生影響。現在再度把焦點拉回前述的200mb高度場上的第二個看點,透過噴流條加強中亞高層槽,進入青藏高原北部大氣的過程會為南亞高壓勢力產生負面影響,然而這是就型態上而言,此過程主要影響的是南亞高壓中心的位置以及勢力分布,真正要影響南亞高壓的強度,還是得回到加熱源:青藏高原一帶大氣來看

從上面的500mb高空圖可以看出,青藏高原西北部大氣有一個自數天前於烏拉山脈南下緩慢東移的極渦,該極渦東移時伴隨槽線加深東移過程,然而此極渦並未一起顯著加深東移,相位上反而呈現落後北收的情形,這可能跟AO(北極震盪)指數於7月中旬開始由負轉成弱正相位有關,抑制了冷空氣的外流趨勢
同時自此時的北半球極投影場亦可看出,位於西亞的副高發展也抑制了冷空氣自高緯向東南流進中低緯大氣的過程(和前段時間以來旺盛發展的南亞高壓伴隨之熱帶東風噴流之下沉作用有關),冷空氣因而被阻擋在北方極渦區,較少流入槽線,使得槽線伴隨之冷平流作用流入青藏高原大氣的影響較弱,因此估計在南亞高壓熱源-青藏高原加熱作用的抑制程度亦有限,現在槽底已經進入30N以南,然而南亞高壓仍大致維持其強度即可印證此事實,和日本海的槽線一般,此處的槽線同樣受到北方極渦區的分流作用使得冷平流強度也受抑制,進而抑制槽線發展



看起來南亞高壓會因為高層槽的東移而對其型態分布產生影響,眾所皆知,南亞高壓有分成東部+西部+中部等型態,從上述這些分析看起來,中高層大氣目前正產生一個對於其勢力有負面的影響過程,同時也可能對其分布型態產生些許改變,但是好像都不怎麼明顯捏,中高層看完,你可以再看低層啊~

南亞季風於一個月前一次短暫而強烈MJO東移事件揭開了序幕,至此南半球跨赤道水氣便源源不絕的輸入印度孟加拉灣至中南半島一帶,止於青藏高原以南,降水潛熱配合青藏高原的加熱作用使得南亞高壓穩穩地維持盛夏的帶狀型態,然而在上述中高層大氣作用之下,以及最近一次南海出現的難得一見氣象事件,將可能使得南亞高壓的型態產生改變


就是雷馬遜颱風


這個颱風在登陸廣西於其內陸緩慢打轉北上的過程,配合其於南海發展期間引進的西南氣流,將會使得原先止於中南半島的廣大季風降水區域有進一步向東北往中國華南內陸延伸的可能,降水潛熱釋放位置向東北的伸展可能為南亞高壓中心往東邊伸展所需之熱力條件提供了正面效應,
在華南一帶的高層大氣將可能加強局地輻散,配合中高層大氣槽線作用,不排除在未來3天南亞高壓將可能出現東部型的過程

中心向東偏移的南亞高壓將有助於西環高壓勢力的維持,私以為在未來三天西環高壓將大致維持目前強度及型態,在低緯的部分將引導麥德姆以西北-西北西方向趨向巴士海峽,其後在進入台灣海峽時,將順著西環駛流邊緣逐漸偏北轉,對福建廣東交界一帶區域構成威脅,當然若是這三天內位於青藏高原的槽以及中國北方的短槽有東移發展趨勢使得西環高壓提早減弱(AO於這兩天有轉負相位趨勢但強度還要再觀察),不排除在巴士海峽就有提前北轉的可能,中心可能會更接近西南部陸地,總地來看,青藏高原上以及中國北方的槽線東移發展趨勢受限於冷平流強度而可能有限,在南亞高壓的作用下,西環高壓維持大致勢力引導麥德姆進入台灣海峽後再偏北移動的可能性個人認為大些


路徑小結:

200mb槽加深進入青藏高原西北部+500mb槽伴隨冷平流進入青藏高原大氣+雷馬遜殘餘環流將南亞季風降水趨向東北方往內陸延伸的過程
=南亞高壓出現東部型態,下沉區東移,維持西環副高,受此引導作用將使麥德姆以西北方進入巴士海峽,其後順副高駛流北轉,趨向閩粵一帶



(再次聲明,以上僅為個人心得練習分享討論不做任何預報參考用,詳細天氣預測資訊請以氣象局發布為準)

路徑先這樣,強度等睡醒再看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加入

x

評分

參與人數 12水氣能量 +612 收起 理由
king111807 + 50 贊一個!
krichard2011 + 100 好讚的分析!
wangsj1968 + 12 不能同意你更多!
t02436 + 128 超深度分析!
ben811018 + 100 贊一個!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快速回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加入

本版積分規則

本平台僅供學術討論之用,預報應以氣象局為準

威普網站虛擬主機贊助公司

臺灣第一個天氣類型社群平台 即時天氣資訊、精準颱風動態

線上客服
FB傳送訊息
廣告行銷
精準行銷 物超所值
官方粉專
發佈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