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ty245 發表於 2016-11-9 23:05 小J65m/s有兩種數值,請參考這小J換算表網站: http://www.jma.go.jp/jma/kishou/know/yougo_hp/kansanhyo.html |
原來海燕的融合置換有4次@@ 光11/6就2次了 11/7又1次 那剩下的一次呢? |
雖然我沒有什麼颱風知識,但只單純比較上年的派翠西亞和今年的莫蘭蒂,總是覺得170 knots、895 hPa是不是太低估了。不過沒實測就真的沒辦法。 |
其實當初是覺得CWB給的不公平 不過後來看到CWB回應了關於這個的疑問 就覺得CWB給63m/s是合理的 因為63m/s就是CWB德法8.0的對應極限了 海燕按德法就是CI=8.0 因此對應63m/s 梅姬會給65m/s是因為參考實測 不然按照CWB的德法大概就是CI=7.5 60or58m/s 雖然有人會覺得海燕從雲圖上看明顯就是比梅姬強 應該要給海燕至少65以上吧 可是CWB在分析的時候都是獨立作業,根本不會去管以前梅姬到底給到多少 我想當時的預報員可能連梅姬曾給到65m/s都不知道哩 只能說這完全就是公務員阿,而且CWB裏頭真正像我們風迷一般 對氣象非常有熱誠的到底有多少,我是很懷疑 那些分析員可能在分析強度的時候,是這樣子的: "分析颱風強度,要用德渥夏克分析法,以前課本上有講,恩" "好我看看,CMG+WMG=6.5,EA=1.0.....那個外圍懸臂雲頂溫度已經低到可以再加0.5了" "6.5+1+0.5=8.0....按照對應表上的數字....63m/s 895hpa" "好了,可以送出去了" 如果今天這個預報員是個風迷的話,我看給到72m/s都不意外吧 只能怪說為何CWB的對應表風速低到很離譜吧 原本德法8.0對應的風速一分鐘平均是170kts,換算成10分鐘170kts X0.85=72m/s 為何到了CWB手上就變成了63m/s? 小J的8.0對應的是65m/s,已經夠低了 CWB居然還比他低 |
氣象局當年只給他每秒63公尺的強度,我也是傻眼,記得當年有人對他們提出質疑,氣象局回應說是用德佛夏克分析法對應出來的結果,合情合理。但日本都給到65了,氣象局往往給的數據常小勝日本,當初我認為要保守點,給個68公尺小勝梅姬也ok。 所以,1990年後,氣象局給的數據,我都看看就好,也不再像以往那麼揪心了 |
本帖最後由 kbty245 於 2016-11-8 04:24 編輯 附錄四 報文紀錄 1.JTWC SSD 8.0 TXPQ25 KNES 070944 2.JTWC PGTW 8.0 TPPN12 PGTW 70927 3.JMA CI 8.0 CURRENT INTENSITY (CI) NUMBER OF 0.80000000000000E+001 NUMERIC 4.JMA 125kts <07日21時の実況> 5.JTWC 170kts WTPN33 PGTW 072100 6.CIMSS ADT 8.1 UW - CIMSS |
本帖最後由 kbty245 於 2017-8-28 15:04 編輯 附錄二 風雨實況影片 吉萬 這部算是令我相當震撼的一部影片。拍攝位置在一間醫院裡面,在堅固的建築物內部風聲居然還能大到跟飛機起降時一樣,外頭的情況如何,實在難以想像 同樣是在吉萬,相當恐怖的風雨 獨魯萬 為在登陸點以北25公里左右的獨魯萬,可看看底下的風暴潮 由另一名追風者 JimEdds所拍下的珍貴畫面 由James Reynolds和Icyclone團隊合力拍攝的畫面,記錄下完整的風雨過程 James Reynolds上傳的另一個版本 由Icyclone剪輯的版本,有標註當地時間 Icyclone剪出的風雨最強時刻畫面 獨魯萬南部的情況,風暴潮相當嚴重 帕洛(Palo) 位在獨魯萬南方,更靠近中心的帕洛的情況 奧爾莫克(Ormoc) 同樣位在萊特島的奧爾莫克,雖然位處背風面但仍有相當強勁的風雨 洛克薩斯 海燕抵達這裡時已經大幅減弱,但當地最大陣風仍有58m/s 班塔延島 海燕的第三登陸點,最大陣風高達77.4m/s 同樣是班塔延島的情況 阿布約(Abuyog) 距離登陸點南方40公里且處在可航半圓的阿布約,同樣是狂風暴雨... 還有一部不知道是哪裡拍攝的,是我看過唯一一個有拍到風眼的影片。從進眼時間為在8:30左右來看應該是在萊特島的西側,由於處在背風面,加上影片中有樹木遮擋,因此風雨看齊來沒那麼恐怖,不過從外頭的樹木倒了那麼多來看風力應該也是很驚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