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dog|2016-9-28 13:39
|
顯示全部樓層
梅姬後記
一.前言
"梅姬" 相信對追風超過六年的風迷
這個名字是大家的共同記憶
上一次的是在2010年出現的
這次的梅姬剛好有美軍版的追風計畫啟動
他們是叫"Typhoon Hunter"
會直接開飛機飛近颱風中心裡面實測
在這個梅姬的颱風中心測到了
高度1500 公尺 風速171節的數據
導致美日台陸通通把梅姬颱風的強度
推升到一個理智斷線的境界
美:160kts (1min) 衛星觀測史以來,僅輸海燕,莫蘭蒂,迪普
日:125kts (10min) 有待驗證
台:130kts (10min) cwb新制以來,史上最強颱
陸:144kts (2min) 歷史以來僅輸海燕
2010年代以來,梅姬也排在我心中前三的位置
僅輸給海燕和莫蘭蒂
對於這次的"梅姬",也是給予高度注目
看看會有什麼傳奇的一生
二.梅姬之名
"梅姬" 是由南韓命名
原意是一隻鯰魚
話說南韓取的名字的台風
常常對台灣都不是很友善
ex.納莉 ...還有好幾個不想找了xd
三.初生
要暸解今次肥颱梅姬為什麼會變那麼肥
首先要從他初次誕生開始談起
"梅姬"是由西北太平洋的東風波開始生成的
河謂東風波?
東風波其實是一種在太平洋高氣壓南部的東風氣流中
一到比較扭曲的氣流 本來是直直的由東往西吹
東風波的時候是由東南向西北扭曲後再由東北向西南吹
構成颱風逆時針環流的北半邊結構
但是南半邊仍屬開放環流的狀態下
無法圍成1個圈圈
這時的東風波無法成颱
而後梅姬胚胎的南半測
似乎是由低緯度來的跨赤道氣流所補上
但一開始補的不是很完整
所以成颱之前花了不少時間發展
四.成颱
9月23日上午九點,日本氣象廳分析這個颱風胚胎的T指數
已經來到2.5,達到命名颱風的標準
因此日本將其升格為颱風,並給予編號1617和梅姬的名字
命名初期,各大數值就已經很堅定的表示
梅姬是個直撲台灣而來的颱風,而且各大機構也都很同意這個看法
並且老神在在的把路線直接畫到台灣來
堅定的態度幾乎是全部都照抄的1樣
表示這根本是個送分題,而梅姬也是穩步的朝台灣的方向前進
沒有太多預想外的演出
颱風本身的結構方面,由於本身前身的東風波環流巨大
因此一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是非常大的台風
但是這種颱風往往會有一些棘手的問題要解決
1.多中心混戰
前期至少三個中心互相廝殺
在這個時期 各大機構定位混亂
老J甚至在分析裡寫T指數無法判定
因為找不到中心
後來這個結果到最後獲得改善
因為北側的環流中心或的勝利
所以整體開始穩步發展
2.環流巨大
一直搞不定自身核心和東側的巨大懸臂
因此一值無法順利轉出眼睛
3.乾空氣
發展不順的原因也或許和乾空氣有些關係
這東西侵台前一直搞出雙眼牆甚至多重眼牆的狀況
而且總是失敗 後來在侵台前
才勉強為出了一個不太好看的眼睛
但是即使如此 也算是個結構完整的台風
對於環流巨大結構有外整的台風
威脅性十分恐怖
六.侵台
梅姬在眾多颱風的預測中
算是環境非常單純的個案
在整體移動途中誤差非常小
準確度甚至可以放大到五天前就已知道他會來
但在之中有還是有一些變數
導致登陸點由恆春半島最後偏向花蓮市
1.中心重置
發展初期 各大數值預測梅姬多中心會由南側中心取得勝利
所以會走莫蘭蒂的老路
從恆春或巴士海峽北部橫過並侵襲對岸
但因為後來該系統出乎意料由北側中心取代
所以所有數值將路徑北調到北台東
2.環流巨大
雖然環境單純 太平洋高壓組成高壓壩
相當蠻橫的橫在北邊
但因為梅姬的環流實在是越來越肥大
環流有多大呢 全盛時期算上旋臂
直徑幾乎達到五個台灣的長度
也因此 靠近台灣時 副高似乎頂不太住颱風
讓開了一些空間 讓颱風的北向量抬了起來
進而讓登陸地指向了北花蓮 在花蓮市登陸
在這侵台的過程 發生了一些小插曲
1.氣象局風圈爭議
這我實在沒有辦法不拿出來說
包刮氣象局自己的追風計畫結果
在西北方400公里外測得的7級持續風
和330公里外的石垣島也測得7級持續風
氣象局始終把風圈半徑定在250公里
其背後真相 令人相當好奇
2.南部風雨預報下修
先前板上和氣象界人士都已經提前警告
梅姬颱風的環流巨大
中央山脈是根本沒有辦法擋住大環流颱風的氣流繞山
中南部不會受到保護一樣強風侵襲
氣象局卻始終對9/27上午的風力預報
做出了不達危險的程度
而讓南部民眾於9/27上午必須上班
實際上 包刮台南 高雄
都於9/27號上午十點半
達標十級強陣風
讓民眾下班陷入危險
或許你說了氣象預報有他的誤差性
這我也同意 但是你根據實測結果看出實際情況遠超預期時
卻將風雨預報下修可能就要請氣象局好好解釋了
七.9/27登陸
颱風於9/27下午兩點在花蓮市附近登陸
登陸之前的兩個小時
就有猜測到可能會有地形吸引而加速往西狂奔的現象
事實也是如此 本來颱風前進的方向是對準和平到南方澳之間
中午12點開始 颱風突然往正西加速前進
兩點左右就在花蓮市登陸了
這段期間 包刮 台北 宜蘭 花蓮的風雨程度都很恐怖
花蓮市是首當其衝 早上看了harry的實況台
持續風就已經十分強勁 掛在欄杆上的曬衣架是橫著持續飛舞
不過沒掉真是奇蹟 目測應該有接近10級的持續風
接近中午實況就斷了 改看宜蘭大學的實況台
宜蘭也是風雨1直很大聲 但是到了1點以後的風雨
又突然音量明顯加大 過了一點半後整個畫面已經是白茫茫一片
看不到外面了 隨即飆出15級強陣風
再來說說我居住的台北吧
台北其實早在早上五點就已經聽到外面已經有呼呼的風聲
到了早上9點過後 呼呼聲開始加大 而且變的頻繁
隨即下起大雨 這時候的超強陣風是有 但是間隔有一段時間
外面的雨 大概是45度在飄
等到過了中午12點半 雨又變的更大 視線有些不清楚了
到了下午一點半的時候
雨變成30度在飄 越來越斜 這時不只是陣風變的很頻密
而且連持續風也很嚇人 我目測外面應該有7級持續風吧
超強的陣風呼呼吹 紅綠燈在搖晃
而颱風大概就在此時準備登陸北花蓮
八.過山
颱風登陸之後 一直跟版友再討論此颱風的過山方式
本來有三種看法
第一是颱風不受影響
沿著機構預測的路徑不改變方向強行過山
類似2007聖帕 這種對台北的威脅很大
台北的強風會1直持續著
(不好意思我住台北只好以台北的經驗來看)
第二是登陸後馬上南落 轉一個圈再過山
海棠 屬於這種 這對台北的威脅就小很多
因為結構被破壞 強風會馬上小下來
第三種 過山後在南落
然後之後在直直北抬到機構預測路徑
類似蘇迪勒 這種對台北的威脅僅次第一種
強風會小下來 但還是持續有 只是不如登陸前大
後來證實梅姬採用第三種方法過山
因此在颱風出海前 台北的強陣風仍然有出現
也就是下午六點到九點之間 雨明顯變的很小
強陣風仍持續 只是沒有稍早的狂爆且頻密
九.出海
颱風於九點左右從雲林出海
這個時候台北的惡夢就來了
台北最怕的兩個風向之一的"正東風"出現了
從晚上九點開始 颱風回南給台北帶來的沿山噴流
從基隆河谷吹入台北市
這是雨勢都不大甚至沒有
但是超強陣風變的非常頻密
而且風勢直逼下午颱風登陸前的恐怖
而在這時 松山機場刮出了 平均11級 陣風14級的強陣風
(58節 陣風85節) 這個風勢大到我把家裡所有窗戶緊閉
那個乎呼聲還是嚇死人
颱風此時中心從雲林外海直拉到苗栗外海 然後往金門前進
這個沿山噴流非常恐怖 甚至超過去年的杜鵑和蘇迪勒
指的是蘇迪勒回南這段的風力表現不如梅姬
大約過了凌晨一點 陣風的強度和頻率才有明顯小下來
但起風的時候還是嚇人
一直要到凌晨三點 風向真的從東風轉成東南東的時候
才有明顯小下來
而這次的追風也再這裡告一段落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