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lifesean|2014-7-22 02:4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newlifesean 於 2014-7-22 02:47 編輯
前幾天就觀測資料判斷颱風會進巴士海峽的結果看來要被打臉了XD
目前的變化與先前結果比較差異如下:
高層的部分,南亞高壓過去兩天以來的確受到中亞槽的影響出現變形以及中心往東延伸的過程,但是大致的加熱區域仍在青藏高原上,顯示中層500mb槽冷平流的影響有限,這部分倒是和前天的判斷一致,然而底層華南區域由雷馬遜引發的季風降水區延伸過程並未帶來顯著的加熱上升輻散過程,原因在於麥德姆南方已和底層南海西南季風接上,加上印度洋季風低壓,兩者瓜分水汽所致,以至於雷馬遜之降水區域並未持續發展反而呈現停滯減弱之勢,先前說的南亞高壓東部型過程也未出現:
所以南亞高壓東移程度有限,加上日本海上高層槽的發展,西環副高的強度在中高層的部分算是維持住了,然而不僅如此,西環高壓東方槽加深過程配合略為向東位移的南亞高壓中心之下沉區略為東移之過程,使得西環副高西側脊乃至於整體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向西位移及北抬過程,這個過程在200-700mb的平均駛流相當明顯,同時原先在長江的梅雨鋒面北抬至東北地區的事實也可證明西環高壓西伸北抬,在導引麥德姆的駛流層上,也可以看到此西環高壓由南北向轉成東西向的過程,脊線向西發展,當然也和西環高壓北方的冷渦東移有關,限制了西環副高的北方勢力(注意這裡的北抬是指整體的偏北移動,高緯冷渦東移則是指對西環高壓向北勢力構成影響使其變成東西向,不可混淆),並受南亞高壓中心下沉區東移影響使其有西移趨勢,而在西環高壓底層陸地部分,由於受到白天陸地加熱上升作用減弱,使得西環高壓在700mb以下幾乎可說完全崩潰,700mb以上方能見到西環高壓,且仍有一定勢力:
這個過程使得麥德姆北方的鞍型場有向西北位移的趨勢,也就是說西環高壓的低緯部分東風駛流減弱,配合西環高壓向西位移,使得台灣東北方附近中低層風場轉向偏東北風,原先預計導引麥德姆的西環副高駛流並未如期接手,反而北抬,故此時導引麥德姆的的駛流場以東環高壓之西側偏南駛流為主,使得麥德姆在過去12小時以來出現了北北西移動的路徑,因此西環高壓變形且西進的過程,以及東環高壓的發展變化,是接下來麥德姆路徑及強度變化的重點。
在昨晚的強度心得中,提到在日本東側近海形成了一個由槽線正渦度平流形成的溫帶氣旋,這種由高層渦度平流引發地面旋生且缺乏低層斜壓性的溫帶氣旋發展是蠻少見的一種,不過這正反映了日本上方槽的正渦度其實相當明顯,這個溫帶氣旋位於槽的東北側較高緯處,產生的冷平流加強作用也偏高緯,加上底層仍有副高中心於日本南方造成之暖平流,以及之前提到在此日本上方槽之西北方東移之冷渦造成的冷空氣分流,種種因素都使得此槽在中高層均產生淺化北收的狀況,又加上此溫帶氣旋之冷平流偏東北側,故槽亦向東北移:
如此造成了原先的東環高壓西緣脊被槽阻礙的狀況解除,也就是前述所提及的鞍型場西北移之過程,當然此過程也有西環高壓向西北發展的因素在,故此區域目前看來似乎有東環高壓脊向琉球一帶海面延伸的趨勢,此趨勢在中高對流層駛流相當明顯(200-700mb),在引導麥德姆的中層駛流亦有但相對較弱,這反映了脊線自高層開始加強西伸進而影響到中低層的事實:
此趨勢也可以在衛星雲圖動畫上看出,原先昨晚鞍型場南方的高層東風波特徵目前看來已經消失(後述),在麥德姆北方好幾天的對流雲系發展減弱且向北移動與麥德姆遠離(這也和溫帶氣旋發展有關),同時此對流區在向北移動的過程也出現了向北的輻散卷雲,整體結構變的鬆散對流也被抑制,雲系走向也有轉變成偏橫向的狀態,反映了該區中高層大氣開始有高壓西伸的過程事實:
綜合上述過程可以視為東環高壓開始西伸加強的結果,然而此趨勢是否會持續導致影響麥德姆未來路徑進一步加強偏西分量仍未知,畢竟槽線北收也不等於高壓馬上就會持續西伸過來,而西伸程度亦未知,因此僅能視為在過20N以後麥德姆可能有受到此東環高壓西伸,配合接觸到較北方的西環高壓駛流,出現進一步加大偏西移動的趨勢,以西北甚至西北西接近台東,若是這樣就不排除登陸點有再南調至台東甚至更南邊的可能性(個人認為可能性不小並且還得考慮地形作用)。還要再觀察看看,也許就定格不再西伸也說不定,如此颱風西移幅度則有限單純僅以西環高壓駛流作用導引其前進,主要會採取西北-北北西路徑移動,接近宜花區。
(在寫這篇文章的當下,颱風的雲系已經出現東西向的型態並略偏西移動,這種形態上的改變很可能是導引駛流場轉成偏東西方向的訊號,這股駛流來自北方的西環高壓作用抑或是東環高壓往西北伸展的結果,或是兩者兼具,都是接下來觀察的重點。)
小結:南亞高壓中心東移幅度有限並未真正形成東部型,造成下方中高層西環副高強度維持並有西移趨勢,西環副高駛流場較兩天前西移北偏,使得麥德姆受東環副高西側駛流偏北移而未如前天預期般偏西,但在過20N後,可外再度接觸到西環副高已經北抬之駛流,加上日本東方海面溫帶氣旋發展造成之槽線東移淺化過程使東環副高有西伸趨勢,兩相作用使得麥德姆不排除以較偏西之路徑趨近台灣東南部甚至恆春半島附近之可能性。
在強度上面,在移速保持較穩定快速且離海洋冷渦區較遠及高海溫等情況下,可以將焦點放在乾空氣作用以及垂直風切變化的影響
在垂直風切的變化上,先以高低層風場及風切變化趨勢來看:
(垂直風切)(高層風場)(低層風場)
在昨天的強度心得分享中有提到高層西風槽加深的過程使得高層大氣的槽前流出加強,同時垂直風切加大的狀況,在當時,槽線尚未受到日本登方近海的旋生過程作用北收,故其所造成的垂直風切仍大並預計維持,不料在昨天發完文後,旋生作用開始並伴隨高緯度冷渦東移過程,最後導致了日本上方高層槽的北收,然而極向流出卻未因此減弱,因為從高空風場看來槽線北收的過程進一步使東環副高西伸,其勢力已達麥德姆上方,故取代了槽造成之高空極向流出,還更加強了極向流出,此時由於高層東環高壓西緣之西伸過程使得高空風場變得和麥德姆東側底層駛流場一致,是以麥德姆東北區域的垂直風切呈現減弱之趨勢,是昨日未料及之處。
西北區域呢?在槽線北收之後,同時伴隨西環高壓有向西北發展之趨勢,該區底層偏東駛流北抬,又高空槽後北風因槽北收而減弱,故該區整體大氣之帶狀垂直風切仍強但已有減弱之趨勢。
因此昨日對於颱風不利影響的垂直風切隱憂可能暫時緩解,配合高OHC條件,有利颱風加強的因素又多了一項。此外,原先伴隨鞍型場生成的南側高層東風波在一路跟隨麥德姆發展的數日後,已在今天被高層東環副高西伸至麥德姆上方之過程,加上西環高壓向西北發展,使得東風波結構被破壞,流場變成強制向北流出,打開了麥德姆的極向輻散場,東風波東側的對流區也已和麥德姆脫鉤,順東環高壓駛流並配合溫帶氣旋發展過程向東北移動且減弱,整體鞍型場也出現變形,南側以麥德姆的環流為主,變成一般兩高壓間駛流較弱之鞍型場型態而不再夾雜槽線東風波等訊號,且此鞍型場目前看來有可能因東環高壓西伸而瓦解之可能,故東風波於之前數日以來帶來下沉乾空氣之負面影響也可望解除,至此看來風切及乾空氣的影響似乎排除了,但這裡只有提到東風波西側下沉乾區之作用瓦解,乾空氣的隱憂真的結束了嗎?
別忘了還有個西環副高。
西環副高在向西北發展之過程,由於接近陸地故輻散下沉之氣流經過海面空間較少,所以較為偏乾燥,而西環副高位於台灣北方至東海琉球一帶的駛流也將在稍後接觸麥德姆環流,這股氣流究竟狀態如何呢?
晚間稍微分析了一下石垣島,板橋,花蓮三個位於西環副高駛流敏感區域之站點探空:
(花蓮)
今晚的花蓮探空顯示中低層大氣溫度露點差很遠,也就是偏乾燥,而此時的低層風向已經開始受到麥德姆之環流影響轉成東北風,故此時的乾燥空氣可能是源自於颱風外圍下沉氣流,所以訊號上難以判別究竟是西環高壓之下沉還是颱風之下沉造成,應該是說兩種均有混雜在一起,然而此時的大氣狀態仍十分適合對流發展,入夜後也的確在東部有對流訊號出現,這個的因素在此不深究,這部分有興趣了解的板友可以私訊或在底下留言,我們還是把焦點先放在颱風上。
(板橋)
正所謂看一個不夠,你可以看第二個啊,那在往北來到離開颱風底層氣流較遠的台北,晚間探空顯示有相當顯著的兩種下沉增溫造成乾區,底層的下層增溫乾區可能是由於偏東風跨過雪山山脈後沉降造成,屬於地形性的,中層較強的下沉乾區就很有可能來自西環高壓之下沉造成。
(石垣島)
(以上資料為中央氣象局測站授權專區及懷俄明州大學提供)
又是颱風環流又是地形影響導致前兩個探空站的乾區資訊不夠乾淨,因此最後選擇無顯著地形效應,時間也較早可基本排除颱風的資料,也就是石垣島探空作分析,比較美中不足的是這是比較粗糙的資料,不過還是可以看出,在石垣島的大氣狀況有著偏東風的中低層乾區存在,可以合理相信是西環副高駛流的下沉區造成。
故總結一下台灣附近的中低層大氣狀況,不排除在北部東北部外海的西環副高駛流區有乾區存在,稍後麥德姆接觸此區駛流時可能將此區域之下沉乾空氣捲入邊界層內進而影響其發展,時間大約在今天白天開始。
相較於風切減弱及高海洋熱含量,這是一個可能潛在的強度發展負面影響因子。所以受限於此作用,對於巔峰強度的個人看法大約保持在100-110kts左右,由於離陸地已近發展空間有限,加上乾空氣區的潛在影響,要上到昨日預估之120kts感覺較難(一分鐘風力平均)。
(以上僅為個人心得練習分享討論不做任何預報參考用,詳細天氣預測資訊請以氣象局發布為準)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加入
x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